清水中社考古遺址文化意義:
1.清水中社考古遺址位於清水區的中西側,涵蓋清水區公所以西眷村所在的區域,地理位置為海岸平原的中央。清水中社考古遺址發現於1997年。1998年,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曾在本考古遺址進行局部實習性的考古發掘工作,出土豐富的史前文化遺留和墓葬,當時並指定本考古遺址可能是牛駡社群的祖先所居之地(何傳坤等 1998:52-54)。1997年調查時於藝術館西側工程斷面採集標本多為灰黑色陶器。本考古遺址分別於1997、2004、2008分別進行三次考古發掘,於考古遺址現象包括墓葬、貝塚、灰坑、水井等,出土文化遺物則有陶器、石器,且有生態遺留物,包括獸骨、貝類及碳化種子等等。屬番仔園文化,年代一般界定在2000-400年前屬史前時代最晚階段之金屬時代(劉益昌等2007b:44)。
2.根據歷年來的研究,顯示清水中社考古遺址為中部地區史前文化最晚階段到歷史時期相當重要的代表性考古遺址(劉益昌 1998;何傳坤等 1998;劉益昌等 2004a,2004b),因此原臺中縣文化局指定為「縣定遺址」。為了進一步瞭解本考古遺址的範圍與文化內涵,2008年,劉益昌先生等執行「臺中縣清水中社遺址文化內涵與分布範圍調查研究計畫(第一期)」,就地下埋藏的文化層次、遺物型態的初步研究顯示,本考古遺址歷經番仔園文化的番仔園類型與鹿寮類型兩個時期的發展,構成了上下兩個呈現連續發展但物質特徵不同的文化層次,且屬於晚期的鹿寮類型的文化層,有顯著往東邊延伸並與清水社口考古遺址的文化層相接的現象(劉益昌、黃正璋 2008)。
3.從發掘出土陶器的初步整理分析,除顯示出番仔園文化的特徵外,亦發現少數陶器具有營埔文化、臺灣北部及中部淺山地區的文化特徵,反映了本考古遺址可能的發展演化和複雜的跨文化往來關係(劉益昌 2010:1)。
瀏覽人次:24892
最後更新日期:2025-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