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建於清代光緒十三年(1887)的大甲文昌祠,走過百年歲月、歷經多次修復,臺中市政府自105年啟動修復計畫,回復至日治時期重建後樣貌,並整理三川殿及正殿祭祀空間,讓民眾來此朝拜更可感受神聖與文人素雅氣息,今(109)年3月完工,重新與大眾見面。
臺中市定古蹟「大甲文昌祠」近年因受颱風影響導致正殿及三川殿屋頂受損漏水,各殿脊體之剪黏、泥塑倒塌風化損壞,木結構多處白蟻危害導致樑柱腐朽,且因高度使用讓整體廟祠氛圍漸失,為防止主體結構繼續損壞,恢復古蹟原貌、重塑整體文昌祠風貌及維持寺廟之功能,整修重點在正殿與三川殿屋頂剪黏、泥塑仿作、防水鋪設、西施脊及暗厝補強、木構架、瓦片、四點金柱單彩修復等;總預算新臺幣3,135萬元,其中文化部文化資產局補助新臺幣835萬元,由許伯元建築師事務所規劃設計監造,東郡營造有限公司進行修復工程。
文化局表示,本次修復最大特色,將文昌祠恢復日據時期既有三川殿雙龍朝葫蘆、中港西施脊處魚回頭及八仙對場踏雲式樣、正殿雙龍拜塔式樣等,另為營造整體空間氣氛、祭祀與管理使用需要,於正殿增加常年光明燈及機電照明設施,便於每年春季文昌帝君慶典及考季時,甲安埔地方學子信眾向文昌帝君疏植福章,開啟智慧增點元神光明。
大甲文昌祠原為義塾,正殿主祀文昌帝君,創建於光緒十三年(1887),由原大甲鄉紳捐銀興建,設義塾於左右兩廂房,為當地崇揚文教之地。期間歷經日據時期的公學校使用、昭和十年(1935)墩子腳地震後重建,74年內政部將之指定為第三級古蹟,97年改列為縣定古蹟,100年縣市合併時再改列為直轄市定古蹟,大甲文昌祠的興建,開啟了大甲地區的教育風氣,無論由歷史或建築的角度觀察,都是一座極具價值的重要文化資產。
文化局表示,文昌祠將由原管理單位大甲區公所,作為當地信仰中心,可讓信眾祈求考試順利,並從文昌祠的格局、彩繪、雕刻等,都可見傳統工藝的文化精髓,值得民眾前往欣賞,別具文化傳承意義,也凝聚地方居民的情感。
因應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疫情嚴重影響藝文活動,臺中市政府文化局擬定「藝文紓困3+2」,包括場地費用全額退還、放寬受補助演出之辦理期限、補助款提早撥款,另外「線上劇場」及「表演藝術升級」等徵件計畫已公告受理申請,於4月27日徵件截止,鼓勵演藝團隊多元創作,期望協助藝文團隊度過難關。更多最新訊息請至臺中市政府文化局網站:http://www.culture.taichung.gov.tw。
同時,文化部於3月18日發布「文化部對受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影響發生營運困難產業事業減輕營運衝擊補助申請須知」,包括減輕營運困難補助、因應提升計畫補助,只要是109年年1月15日後受疫情影響發生營運困難的我國藝文事業及相關人員,都可提出申請,文化局也將全力協助藝文團體爭取文化部及中央部會各項紓困及振興措施,以協助團隊渡過艱困時期。
瀏覽人次:750
最後更新日期:20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