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種類
節慶
-
公告日期
2023/11/29
-
公告文號
府授文資遺字第11203445681號
-
所在地理區域
北 區
-
簡介
臺中元保宮的創建,可追溯至清代乾隆時期。據《賴氏族譜》記載,十四世祖賴鳳(1707-1772)攜其母林氏(號:沙仔祖媽)及其弟賴深,自福建漳州府平和縣原鄉來臺開墾,將所攜心田宮保生大帝香火袋供奉於崁仔頂農宅多時,至乾隆45(1780)信眾已遍及附近十七庄族親,乃有建廟之議,但乏吉地。幸而賴厝廍有原奉三官大帝之小祠,地有餘裕,故於乾隆56年雙方偕同建廟,將三官大帝及保生大帝合祀於現址,也因如此,賴厝廍遂被賴姓族人稱為「公廳」;三官即天地水「三元」和「保生」大帝,即「元保宮」廟名之由來。
保生大帝為同安縣地方神祇,亦為醫藥之神,透過心田賴氏族人遷臺,此信仰亦透過其生活圈而漫及北屯等地區。族人例在農曆三月一日起至農曆三月十五日,迎請保生大帝至十七庄頭遶境,出巡時程長達半個月,每過一庄便備流水席慶祝,當地人稱慶「大道公生」。但因日治時期1936年欲移風易俗的「民風作興運動」,及皇民化運動開始,1938年臺灣總督府全面推「行寺廟整理運動」,可能有數年的中斷。遂縮改範圍為賴厝廍附近的六庄(後龍仔、麻園頭、邱厝仔、北屯、賴厝廍、淡溝仔),期程亦減短為農曆三月十日至農曆三月十五日。
遶境之俗,其起始年代難於舉證, 既無正式修撰之宮廟歷史可堪憑佐,106年出版之「臺中元保宮文化與建築藝術」亦無論述。民國四十三年民聲日報三月二十八日、民國五十一年民聲日報四月十日分別有「大道公迎神出巡」、「大道公出巡,決統一拜拜」,為最早報章有記載「元保宮大道公出巡」記錄。惟以廟中現存經專家鑑定之數件古物,可認證道光初年元保宮改建已具相當規模,應有十七庄賴姓裔親參與共襄巡安盛舉之事,距今約有200年歷史,相當悠久。
-
所有權屬
臺中市元保宮
-
特徵
登錄民俗理由
一、民間高度認同,並持續自主、自發參與。
保生大帝為十七庄信仰、醫療、保安之守護神,以往遶境所經稀落農村庄頭,均已演變為高樓大廈櫛比之繁華街區,以外來入住居民為主,血緣宗親與鄰里情誼較難維繫,自是難以出現如昔日傾村合力、共襄盛舉之盛況。雖商業市集甚少店家參與,但住宅區較資深家戶,仍不乏當街擺設供桌、香案以迎祭者,顯示對當地傳統民俗尚有一定的維繫能力。
二、顯著反映族群或地方社會生活與文化之特色。
元保宮係由賴厝廍庄、乾溝仔庄、田心庄、犁頭店庄、土庫庄、麻園頭庄、後壠仔庄、東大墩庄、邱厝仔庄、三十張犁庄、水景頭庄、廍仔庄、軍功寮庄、舊社庄、二分埔庄、三分埔庄、水湳庄等十七庄頭賴姓住民所共同集資籌建。
此遶境範圍和清代賴姓移民至臺中移墾開發區域大致相當,突顯元保宮保生大帝信仰具有賴姓社群的凝聚力,顯現由漳州平和移墾台灣中部的賴厝廍血緣聚落,其定着本地後,開枝散葉,逐漸在地化、都市化、現代化的調適過程。
三、其表現形式與實踐仍保留一定之傳統方式。
每年農曆3月10日至3月15日,共六天起駕出巡六庄,固定由各里迎請保生大帝神尊一庄接著一庄。雖規模與期程已有減縮,但其謁廟、換香等科儀仍保有傳統形式,以古樂伴奏;在地參與的巡行元帥、將軍陣仗鑼鼓隊等會香祭典,均盛服依禮行禮,形式步法等均遵循傳統。
認定保存者理由
一、充分了解該登錄項目之知識、技術與文化表現形式。
臺中市元保宮管理委員會配合該項民俗活動的提報申請頗為重視,並配合整理相關提報資料,已見其對該登錄項目之知識、技術與文化表現形式的認識。
二、具協助推動該登錄項目保存維護工作之能力與意願。
具備文化資產保存之高度熱誠,並有品鑑維護文物與編寫宮廟歷史之能力。能與時俱進,利用在地醫療資源,與中國醫藥大學合作,推廣抗疫等現代醫藥知識。
三、在文化脈絡下為適當者。
保存團體臺中市元保宮為此信仰民俗之起源,多年來之信仰中心,大道公出巡之主導者。遶境巡安6天6大庄64里,地方里鄰宮廟均予配合,亦可見元保宮與地方之交陪良好,是文化脈絡下的保存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