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義的南管指中國南方語系之音樂,然而臺灣所稱南管戲,則指以南管(南音、南樂、絃管……)所演唱的戲曲,包括福建梨園戲中之小梨園(七子戲)和九甲戲兩種。梨園戲是中國最為古老的劇種之一,起源於福建泉州地區,主要流行於泉州一帶,以及閩南方言區的漳州、廈門一帶,後來流傳至臺灣及閩南華僑聚集的南洋各地。南管戲是由宋代泉州古樂融合民間歌舞發展而成,宋代時,閩南劇團戲文沿用唐代遺制,故稱之為「梨園戲」。
臺灣南管由閩南傳入,最初流行於澎湖地區,其次為嘉義,繼而彰化鹿港一帶,相繼設館,聘請南管藝師傳授唱曲及樂器演奏。日治之前,臺灣南管戲仍以小梨園為主,如臺南、新竹及澎湖地區,均有七子班的活動,演出內容多為描述愛情故事的文戲。日治時期,南管戲逐漸改良,加入武戲內容,唸白亦代之以當地方言,而成為演唱「九甲戲」或「白字戲」之戲班,但當時日本對臺進行思想控制,曾一度禁止南管設館傳藝。
臺灣文獻所見最早流行之劇種即為小梨園,清康熙39年(1700)渡海來台之浙籍人士郁永河,於其《稗海紀遊》中的〈竹枝詞〉記載:「肩披鬢髮耳垂璫,粉面紅唇似女郎,媽祖宮前鑼鼓鬧,侏離唱出下南腔。」乾隆年間吳國翰〈東寧竹枝詞〉則有「第一時行七子班」之描述。
林吳素霞女士四歲即跟隨父親吳再全習唱南管音樂唱腔,八歲開始學習南管中「下四管」的敲擊樂器,十歲學琵琶及三弦,十六歲學習梨園戲,身段師承徐祥、李祥石兩位師父;音樂唱曲師承翁秀塘、陳令允、陳璋榮先生。二十四歲習南鼓,通達南管各項樂器,專攻唱工、戲劇及南鼓。鑑於南管曲藝逐漸失傳,特別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登錄為傳統藝術加以保存。民國99年6月10日會授資籌三第09920061931號 經中央主管機關指定為「重要傳統藝術」。民國107年2月23日文化部依據新修文化資產保存法第111條規定,重新指定為傳統表演藝術。
瀏覽人次:12832
最後更新日期:2022-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