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蘆墩圳為早年臺中地區主要的灌溉設施,是由下埤、上埤及下溪洲三圳合併而成。其中以下埤圳為漢人通事張達京於雍正元年(1723)開鑿最早,時稱貓霧捒圳。雍正10年(1732)張達京以墾號「張振萬」邀集其他漢人組織「六館業戶」,與岸里社達成「割地換水」協議,於下埤圳上游的樸子離口,築上埤圳引大甲溪水灌溉。
日治昭和14年(1939)整修本入水口,並在上方平臺立「豐榮水利之碑」以紀念。戰後1950年代曾因坍塌毀損,改由大甲溪鐵橋下游處築埤引水。民國66年(1977)石岡水壩竣工後,葫蘆墩圳再改從水壩引水。
民國93年(2004)臺中縣政府以本入水口建築表現漢人水利工程淵源流長,具有歷史文化意義,足為時代表徵,公告登錄為歷史建築。
瀏覽人次:20954
最後更新日期:2023-03-01